如何拍好一部记录片?如何策划和拍摄纪录片?
来源:www.nabluemedia.cn作者:那蓝君
发布时间:2023-08-02 12:15:02 人浏览
国内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央视震撼推出以后,激起了大多数人对纪录片的热衷。不单单主流媒体机构推崇,社会各界众多企业也纷纷投资纪录片,题材为公司发展历程,还有公司创始人的奋斗经历,对企业诞生,成长、发展、壮大有个记录,那么,我们今天来谈一谈如何拍好一部记录片。
首先要了解纪录片的类型,纪录片可以分为如下六种类型:
01、诗意型纪录片
20世纪前期创作出诗意纪录片,《雨》为当时的代表作,作者伊文思,诗意纪录片不着重叙事,和特定时空的营造,剪辑不刻意连贯,强化节奏的打造,不同空间的并置,目的在于情绪、情调的传达。
02、阐释型纪录片
1990年之前我国的纪录片多属此类,阐述型纪录片中心明确,常规着重于解说词的震撼带动观众接受自己的观点。以史料证据为剪辑依据,全知观点等等
03、观察型纪录片
20年代中期,观察型纪录片现身荧幕,这一时期,便携式的摄像机、磁带摄像机的出现奠定记录型纪录片的技术基础,以记录画面为主体,没有解说,没有角色,导演如同墙壁上的苍蝇,在过去的数年以来,中国出现过很多类似的纪录片,如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康健宁的《阴阳》等。这种纪录片长于现实世界的表达,但对于历史题材却难以处理。由于放弃了解说、字幕,影像的表达很容易流于冗长而沉闷。
04、参与型纪录片
参与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作品是让鲁什和埃德加莫林的《夏日纪事》。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不掩盖导演的在场,相反,刻意强调导演与被拍摄对象的互动。标志着中国纪录片创作迈入新阶段的作品《望长城》即有此特点。
05、反射型纪录片
反射型纪录片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代表作是《姓越名南》。这种类型的纪录片的显著特征在于对纪录片呈现社会历史过程本身的反思。和其他类型纪录片一样,反射型纪录片重视对现实世界的表达,但更为重要的是,导演在片中同时表达对纪录片创作本身的反思。这种影片往往显得更为抽象,难以理解。对于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和观众来说,这种类型的纪录片还是陌生的。
06、表述行为型纪录片
表述行为型纪录片把真实的事件进行主观的放大,背离现实主义的风格。强调创作者主观的表述。代表作如马龙里格斯的《舌头不打结》。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往往与先锋电影很接近。
跟 拍、抓拍、抢拍是纪录片创作必要的拍摄手段,无论是影视界的“正规军”还是拿着DV机器热衷于 创作的“散兵游勇”都离不开这一基本方法,尤其是以注重实况感人的原始记录就更需要将这一基本方法用活、用好、用足。
一、跟拍
跟拍即创作者用摄像机对被采访人物或事件进行原生态的真实记录。跟拍是纪录片创作最基本的也是常用的方法。
跟拍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主人公能够旁若无人地面对镜头,轻松自然地进入自己的生活状态。
第二、创作者可以得心应手,按照创作要求真实、客观地记录主人公的生活。
第三、可以完整地记录生活或者事件进程,创作者可以获得深刻而详实的素材,为后期影剪留 下取舍的空间。
譬如,在一次群众集会的拍摄现场,你用这种方法既可以有目标地长时间跟踪拍摄某一集会参加者,也可以有选择地去表现主席台上的演讲者、台下维持秩序的警察,或机动地变换机位去拍摄一般的集会参加者、周围的围观群众等等涵盖性的场面。在现场变化较多的情况下,这种方法便于摄像师随机应变地对构图、机位、动作做出调整。运用这一手法对一个摄像师的最大挑战,是技术上如何尽量减少摄像机依赖人体支撑而带来的晃动和尽力克服应对突发事件时的优柔寡断。
有时摄影师为了减少摄像机镜头的晃动感,在拍摄时使用了广角镜头,并且通过身体的前移和后退来分别摄取特写或较宽的画面,所以有人就把这一专业能力要旨归结为一种“脚上的智慧”———为了从远景改为近景摄像机就必须移动,而在现场如何拍摄移动的时机非常关键,这全仗摄像师的高度专注和机敏反应,同时还必须有相当的体力和迅速协调的动作。
二、抓拍
抓拍即迅速捕捉、把握住、不放过。在拍摄过程中,许多出彩的瞬间稍纵即逝,纪录片创作者必须根据丰富的生活阅历去预见可能出现的的精彩片段,一旦出现就要敏捷地去捕捉,把握住绝不放过。
技艺高超的摄像师不仅能准确地抓住关键性的情节,而且让这种情节的展现方式和整个事件的进展浑然一体,这看起来仿佛是信手拈来一样,但这种情形一般在故事片的拍摄中是通过剧情安排和与之匹配的场面调度来实现的。
三、抢拍
抓拍主要是按照时间发展的进展有准备、有预见地如实地用笔做好记录,而抢拍则是无准备的,难预料、凭经验、凭直觉、凭技巧的真实记录,主要突出一个快字。